400電話
15541316663
歷代帝王在自己繼位之后都會召集風水名仕為自己挑選出風水寶地,也就是尋找自己的帝陵,而且古代的時候兒子是要跟隨父親葬的,因此君王尋找的帝陵距離先帝的位置不能特別的遠。因此就會要求欽天監的官員在附近尋找最佳的風水寶地,然后確定地址以后就可以開始建立陵墓了。今天沈陽墓園小編一起分享一下。
從我國考古界可知,歷代帝王基本上采用土葬法,而且都重喪葬。帝王們的陵墓的主要特點是:選址講究“寶地”;封土方上墳頭或是寶城、明樓;他們的陵墓前多有一大片陵園建筑和“象生”儀仗隊,氣勢宏大;都有著豪華、堅固的地下宮殿;多配有驚人、豪華的殉葬。且不說這些帝王們死后,上至宮中文武重臣,下至黎民百姓行的喪葬禮儀,單看著陵墓的建筑和殉葬品就可想而知他們的喪葬有多么排場。
沈陽墓園小編了解中國歷史上的厚葬之風,興起于春秋時期,盛于漢唐,至明清又呈現一個高潮。原因自然是這幾個時期國力強盛,相對來說國富民安,社會財富總量大增,這給厚葬創造了一個物質條件。但就每個朝代來說,到底該陪葬多少,并無一個具體標準,不象陵寢那樣,多長多寬,建在何處,什么方向,還有個“風水理論”作指導。生前撈得的多,死后葬的就多;生前權力大,死后就葬的豐,這在帝王、貴族身上表現得特別明顯。下面就幾個帝王的陵墓來看我國古代的厚葬之風。
秦始皇陵:
秦陵位于今陜西省臨潼縣城東五公里,距西安市約三十五公里,南踞驪山,北臨渭河。秦始皇陵原名“驪山”,陵高一百二十多米,底邊周長兩千一百六十七米有余,上面種草植樹,確實很象一座山。它不僅是我國古代最大的一座帝王陵,而且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陵墓。于一九六一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秦陵依山傍水,風景秀麗,建筑高大雄渾。據《史記》記載:“始皇初即位,穿治驪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余萬人,穿三泉……”可見,秦始皇從即位不久后,便開始營建陵墓,統一天下后,又從全國征來七十多萬人參加修墓,直至秦始皇五十歲死葬時還未竣工,秦二世又接著修建了兩年。前后費時近四十年,真可謂工程浩大。秦陵地宮極其深邃而堅固,它不但砌筑上紋石,堵絕了地下的泉流,而且還涂有丹漆,起到了防潮的作用。墓中建有宮殿及百官位次,放滿珠玉珍寶,燃燒著用人魚膏作的蠟燭,永不熄滅。設有防備盜墓而自動發射的弩機暗器。
灌注水銀,如同江河大海圍繞,機械轉動,川流不息。上面象形日月天體,下面象形山川地理等等,就像是一個被搬入地下的人間世界縮影。秦二世在埋葬前始皇的時候,下令始皇宮內的宮女,凡沒有子女者,都要殉葬;為了防止“泄密”,凡參加修造墓室的工匠,不待他們出來,就封門墓門,活埋在陵墓里。秦始皇陵的特別之處,是它具有內外兩重城垣,以備守護,這就是所謂的“園寢”。它呈現為一個南北較長的“回”字,外城南北長兩千一百七十三米,東西寬九百七十四米,周長可達六千多米。
當時,陵園洞開四門,在四角還建有警衛的角樓。陵園附近還發現秦代的建筑遺物,如門跕、柱礎、瓦脊,還有直徑約半米左右的大瓦當、石水道、陶水道、陶權等。陵墓有四出的墓道,分別由東、南、西、北四個方向通往地宮。墓道的建筑,結構宏大,布局奇特。象陵西墓道的一個配房中,就埋著成組的車馬,既有髹漆的華蓋馬車,又有彩繪的銅車馬。一九七四年,發掘的秦始皇兵馬俑,轟動全國,震驚世界。經探測得知:這里放置的兵俑和車馬的從葬坑共有三個,方位是南一北二,均坐西面東,各自獨立,互不相通。
這些同真人真馬等高的數以千計的陶俑群,都深入到現在地面以下五至七米,按照軍事序列安排分布三個坑里。一號坑全部發掘后,可出土陶俑、俑馬近六千件;二號坑比一號坑小,外形很象一把曲尺,是一個步、弩、車、騎四個兵種穿插成曲形的混編隊列;三號坑最小,形似凹字形,在坑的正面停放著一具面向東的華蓋乘車,后隨四個戴長冠的甲俑。在南北的兩個側室里,分別布置著六十四個侍衛甲俑。
從秦始皇陵占地廣闊,建筑雄偉,園寢規正,從葬豐富,不禁讓人感慨:作為一代帝王對于他死后占有江山社稷的欲望。
秦始皇陵的壯大可謂十分重視自己的陵寢,而現在的人們也在逐漸的注重自己家逝者的墓位,沈陽墓園小編聽同事說現在自己的親人也有提前為自己購買墓位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