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電話
15541316663
沈陽公墓編者為您講我們中國古代歷史上西漢、東漢兩漢時期整體上來講雖然并沒有全國性、法制性的要求實行居喪守制。不過在兩漢期間的士人為了標榜自己真正儒者身份,大多還是主動地去執行居喪守制的。并且在大眾輿論方面,朝廷、官府會褒獎實行居喪守制的士人,民間百姓也會崇敬尊重實行居喪守制的士人,認為實行居喪守制的士人是品德高尚,因為在當時并沒有強制性的要求居喪守制而能自主,并且居喪守制著實清苦寂寞常人難以忍受。
沈陽公墓編者為您查到,服喪是兩漢“以孝治天下”的“德治”政治的一部分。兩漢士人重名節,欲交游天下名士,或仕進、或學問,多恐為“不孝”所累。于是,三年之喪就成為士大夫標明自己真儒者身份的必修“功夫”。不過,它尚未成為法制,可視為當時士宦文化的一部分。以此,我們可看出當時社會風氣的一般趨勢:從西漢末期開始,人們正在逐漸接受3年之喪;到東漢時便已相當普遍了。朝廷、官府則褒獎之,民風亦崇敬之。顯然,這-推崇和一般社會風氣的頹廢相關系,難以達到的道德高度總是受人敬仰的。但是,由于朝廷并無法制規定,不居喪者也不受追究,但多受人鄙視。如:東漢莊帝永平(公元58- -75年)初,朝中鄧行“容姿趨步,有出于眾”,皇帝非常喜歡他,“特賜奧馬衣服”,屢屢加官。
以上就是沈陽公墓編者為您查找到的我們中國古代歷史上兩漢時期對于居喪守制制度實行條件的準備階段。雖然整體上來說兩漢時期并沒有整體統一的居喪守制制度,但是卻形成了很好的輿論氛圍,褒揚實行居喪守制者,鄙視不實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