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電話
15541316663
撫順公墓編者為我們墓園的各位家屬講我們中國古代居喪守制制度創立之初的艱難推進歷程。對于我國古代社會殯葬發展情況不甚了解的各位家屬可能認為居喪之禮在古代很受推崇,大家爭相采納。但事實上并不是這樣,在儒家學說推行之初,很多人并不是很能接受,因為居喪守制對于逝者家屬來講需要犧牲很多的人生樂趣,這對于一些與逝者關系并不是很親密的家屬們來講是非常大的負擔,執行起來很不情愿的,甚至在孔子去世兩百年之后這個問題仍沒有定論。
撫順公墓編者為您查到,滕定公薨,太子派人請教孟子,準備行“三年之喪”,而“父兄百官皆不欲”,理由是:我們的宗主國魯國從未實行過,我們的先君也未實行過;對于喪禮,我們還是應該遵祖制才是。此為公元前3世紀,離孔子去世200余年了,居喪在諸侯公室公然受到強烈反對,并說魯、滕均從未實行3年之喪。是從來就沒有過此事呢?還是長期未實行因而成為祖制呢?孟子也未說清楚。歷史上,200年是完全可以形成一個傳統的。居喪與中國古代的大農業經濟性質、宗法制、社會對抑制人欲膨脹的需求相關聯。已如前述,中國古代很早就以黃河中下游為中心形成了一個遼闊而統一的農業區域,華北平原連同渭河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加起來比整個西歐都要大,古人借助宗法制及其孝文化有效地實施了對一個龐大的農業帝國的有效統治。
以上就是撫順公墓編者為您查找到的我們中國古代居喪守制制度推行之初的種種坎坷磨難。在孔子去世二百多年之后的滕國居然仍舊會將為先王居喪進行國事討論。不過后來的統治者們逐漸認識到了居喪守制對于社會治理的好處。